包子的历史
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三国时期,具体与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。相传诸葛亮在七擒七纵孟获后,军队在返回途中遇到风浪,无法渡江。诸葛亮命厨子以米面为皮,内包黑牛白羊之肉,捏塑出49颗人头作为祭品,此举平息了风浪,使得军队得以顺利渡江。这种以面皮包裹肉类的食品,后来被称为“蛮头”,并逐渐演变为今天的“馒头”。
在晋代,束皙在《饼赋》中提到的“曼头”实际上就是包子。而“包子”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。据《爱竹淡谈薮》记载,宋代大夫孙琳用馒头包裹大蒜和淡豆豉治疗淋病,这种方法被称为“神医”。同时,陆游也在其诗作《笼饼》中提到了包子。
到了明清时期,包子的制作工艺和馅料种类更加丰富多样。明代的《金瓶梅》中就有包子的记载,而清代的《随园食单》则详细描述了包子的制作方法和口味。
综上所述,包子的历史起源于三国时期,最初被称为“蛮头”,后演变为“馒头”,并在宋代正式有了“包子”这个名称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,包子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美食代表之一,至今仍然广受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