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木耳形成

地木耳,学名普通念珠藻,是一种固氮蓝藻,其形成过程如下:

形成环境:

地木耳多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土壤表面或者草地上,在晴朗的日子里,地皮菜会躲在绿茸茸的草地或者苔藓里,又或者就是潮湿岩石上的一层黑皮。等到夏季雨水过后,地皮菜薄薄的干皮就会吸收水分迅速膨胀,变成黏糊糊、滑溜溜的胶质体,看起来就像泡软了的木耳。

结构特点:

地木耳的外皮由胶被包裹,内部间的藻丝弯曲并相互缠绕,由此而形成。地木耳别名又叫地耳、地皮菜、地软、地踏菜、雨菌子等。春雨过后,凡是人迹罕至的荒野草丛、地面、岩石上几乎都会冷不丁的冒出一团团,一簇簇,如铜钱般大小的乌黑的小可爱们。

生长过程:

地木耳的生长发育是由担孢子—菌丝体—子实体—担孢子,称为一个生活周期或称为一个世代。黑木耳的有性繁殖,是以异宗结合的方式进行的,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结合才能完成其生活史。不同性别的担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后,产生单核菌丝,这种菌丝称为初生菌丝。初生菌丝初期多核,很快产生分隔,把菌丝分成多个单核细胞。当各带有“十”、“一”的两条单核菌丝结合进行核配后,产生双核化的次生菌丝,也叫双核菌丝。次生菌丝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在两个性质不同的核,双核菌丝通过锁状联合,使分裂的两个子细胞都含有与母细胞同样的双核。它比初生菌丝粗壮,生长速度快,生活力强。人工培育的菌种就是次生菌丝。次生菌丝从周围环境大量吸收养料和水分,大量繁殖,菌丝交替缠绕,生长在基质中的密集菌丝构成了肉眼可见的白色绒毛就是菌丝体。经过一定时间,菌丝体逐渐向繁殖体的子实体转化,在基质上长出子实体原基。通过从基质中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,逐渐形成胶状而富有弹性的黑木耳子实体。发育成熟的子实体,在其腹面产生棒状担子。担子又从排列的四个细胞侧面伸出小枝,小枝上再生成担孢子。担孢子经过子实体上特殊的弹射器官被弹离子实体,借风力飘散,找到适宜的基质又重新开始一代新的生活史。在适宜的条件下,整个一代生活史约需要60—90天完成。

分布与采集:

地木耳在我国分布广泛,主要分布于石灰石地区和喀斯特岩溶地带。它喜欢生长在阴凉、潮湿的地方,如山坡上和河沟边。夏秋阴雨连绵,是地耳生长的旺季。地木耳的藻体为片状群体,幼时实心,长大后空心,老时破裂成片状。地木耳的分布和生长环境 地木耳在我国分布广泛,主要分布于石灰石地区和喀斯特岩溶地带。它喜欢生长在阴凉、潮湿的地方,如山坡上和河沟边。地木耳的特点和食用方法。

综上所述,地木耳是由胶被包裹的藻丝弯曲并相互缠绕形成的,其生长过程包括担孢子萌发、初生菌丝生长、次生菌丝繁殖、子实体形成和担孢子释放等阶段。地木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,尤其在夏秋季节的阴雨天气中生长最为旺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