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的馒头

清代的馒头,根据历史文献和资料,可以得出以下信息:

称谓与区分

“馒头”一词最早单指含馅的馒头,而今天北方人多称其为“包子”。这一称谓的分化始于宋代,到清代才渐渐明确区分。

地域性称呼

在吴语区等地,仍保留古称,将含馅的馒头称为“馒头”,例如“生煎馒头”“蟹粉馒头”等。

山东馒头

清代官吏、诗人李光庭在《乡言解颐》中高度赞誉了山东馒头,并在《四馍馍歌》中提到“山左来牟甲天下”,说明山东馒头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
殿试中的馒头

康熙年间,有一位名叫李蟠的考生在殿试时带着一麻袋馒头,这一举动虽然引起了一些嘲笑,但最终因其真诚和坚韧的精神,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,并被誉为“馒头状元”。

综上所述,清代的馒头不仅在称谓和地域性称呼上有所区分,而且在山东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。李蟠的故事更是将馒头与科举制度下的选拔人才联系起来,成为了一段有趣的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