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角叶白化
豆角叶白化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病害和因素:
白粉病:
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,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点,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褪绿斑,病斑上产生白色粉状霉层。严重时,叶片枯黄、脱落。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、合理轮作、加强田间管理、及时清除病残体,以及使用多菌灵、粉锈宁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叶白斑病:
由一种真菌引起,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,如温度、湿度等,会在豆角叶片上形成病斑。初期病斑为小白点,后期病斑逐渐扩大,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,边缘清晰,表面常生有灰色霉层。病情严重时,叶片会大量枯黄脱落,导致植株生长势减弱,产量降低。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、合理轮作、加强田间管理、合理施肥,以及使用苯醚甲环唑、氟硅唑、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缺铁、缺锌:
豆角植株长期处于阴雨骤晴的天气、根系较弱或者结果量过大的情况下,容易导致植株顶部生长点附近的新叶出现发黄、发白,这主要是由缺铁、缺锌造成的。
叶脉间黄化:
中下部老叶易发生叶脉间黄化,主要表现为叶脉间发黄,但不会引发死棵现象。叶脉间发黄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:一是土壤中有效镁含量缺乏,导致植株缺镁,表现为叶脉间失绿黄化;另一个原因是植株长势较弱、早衰,温室温度过高、根系长势差、肥水供应不科学等都会导致植株长势弱,从而出现叶脉间黄化现象。
根腐病:
这是一种土传病害,前期病原菌侵染根系,植株营养不良,底部叶片发黄,植株在中午萎蔫,早晚恢复,最后导致死棵。
建议
农业防治:选择抗病品种,合理轮作,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病残体,增施有机肥。
药剂防治: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苯醚甲环唑、氟硅唑、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,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,以免产生抗药性。
观察症状:仔细观察叶片的白色斑点形状和分布情况,判断病害类型,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。
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,可以有效减轻豆角叶白化现象,保障豆角的健康生长和高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