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棚种植青椒烂果子

大棚种植青椒烂果的原因有多种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病害和生理因素:

疫病:

疫病从青椒苗期到结果期都可发生,是造成落花、落叶、落果的主要病害。果实多数先从蒂部染病,呈水渍状灰绿斑后迅速变褐软腐。湿度大时,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,果实干缩不脱落。

灰霉病和菌核病:

灰霉病于初花幼果期危害最多,以门椒、对椒发病最重,在幼果顶部或蒂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,后凹陷腐烂,呈暗褐色,表面出现灰色霉层。菌核病由果柄发展到全果,呈水渍状腐烂、浅灰褐色。

软腐病:

初呈水渍状暗绿斑,后全果软腐,具恶臭,果皮变白、干缩后脱落或挂在枝上。其他部位少有症状,整个结果期都可发生。

炭疽病:

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圆斑,常密生小黑点。潮湿时,病斑表面常溢出红色黏状物;干燥时,病部干缩成膜状,常开裂露出种子。整个结果期都有发生,进入结果中后期发生为重。

绵腐病:

果实受害腐烂,湿度大时,病部生出大量白霉。

脐腐病:

果实脐部受害,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,后迅速扩大,皱缩,凹陷,常因寄生其他病菌而变黑或腐烂。可于坐果后喷洒1%过磷酸钙或0.1%氯化钙。

日灼病:

高温天气下,辣椒果皮因阳光照射而变色、变硬,出现灰白色的果皮,病部表皮变薄,果肉组织变硬。后期易被其他病菌感染,导致发黑、腐烂。

生理因素:

辣椒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烂果,例如,缺乏营养元素如钙、磷和钾等,可能导致辣椒果实的抗病能力下降;缺乏水分或水分过多,也可能导致辣椒果实裂纹、腐烂和脱落;此外,温度过高或过低也可能引起辣椒果实裂纹和坏死。

防治方法

调控棚内温湿度:

白天棚内温度控制在23℃-27℃,夜间温度控制在16℃-20℃,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%-80%。当外界气温高于15℃时,逐渐昼夜通风,在棚前端放底风,由小到大。每隔两米揭一风口,用砖支撑,当外界气温平均升至16℃时,砖横放(10厘米高),19℃-21℃时,砖竖放(20厘米高)。

人工操作消毒:

在缓冲间与大棚出入口前建长1.2米、宽1米的草垫生石灰消毒池,每隔15天撒1次生石灰,保持池内湿润,进大棚作业前双脚通过池内消毒,防止从外界带入菌源。摘收果实时戴乳胶手套,用消毒液浸泡过的剪刀剪果。配备0.5%的高锰酸钾消毒液桶,如摘剪到病果后随即用消毒液对剪刀和乳胶手套消毒,防止病菌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