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角青枯病
豆角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假单胞杆状细菌(Pseudomonas solanacearum)引起的细菌性病害,主要影响豆科作物,尤其是豆角。该病在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期开始发病,表现为叶片青绿就凋萎下垂,中午烈日当空时尤为明显。病株的茎秆会变中空,切开患病植株,内部纤维管组织会变成褐色,并流出白色菌液。
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
连作田块:病原细菌在土中可存活2-3年,连年种植茄科类作物,细菌“食物”充足,导致病害加重。
氮肥过多:氮肥过多导致植株徒长,抗病力下降,容易发病。
传播途径:细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,春季随雨水、灌溉水传播,从根系伤口侵入。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,通过浇水把细菌传播到下一颗或更多的植株。
防治措施
轮作:
与非茄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,彻底“饿死”土壤中的病原细菌。
拔除病株:
发现病株应连根带土拔除,带到田外暴晒,同时把根穴撒上白灰或灌入90%新制霉素或其他治疗细菌病害的制剂彻底杀死根际致病细菌。
灌根:
发现中心病株后应马上灌根,灌根时一定要把中心病株以及下水流方向的临近没病植株一并灌药,封锁细菌向外传播。
药剂防治:
可选用90%新制霉素、77%可杀得可等药剂进行灌根,一般间隔7天连续灌根两次。
预防建议
选择抗病品种:在常发病地区注意寻找抗病良种。
调整土壤酸碱度:适当增施石灰,调整土壤酸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