芋头味的来源和历史

芋头,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,是一种原产于 亚洲南部的热带沼泽地带的天南星科草本植物。据考古学家的研究,芋头最早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被人类驯化,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,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芋头。后来,芋头通过贸易和征服传播到了世界各地,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。

在中国,芋头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,早在三千多年前的《诗经》里就有“七月烹葵及菽”的记载,此处的“菽”或许就包含了芋头。芋头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,据现有的古文献资料分析,我国古代栽培芋头的重点产区有四川、广东和台湾等地。芋头古称“蹲鸱”,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著《五经正义》载:“蹲鸱,芋也。”宋代文人苏东坡在《玉糁羹》一诗中赞美芋头“香似龙涎仍酽白”。

芋头的种类繁多,全国多地皆因芋头而闻名,例如荔浦芋头,是最为知名的。荔浦芋头产自桂林之南的荔浦县,肉质细腻,具有独特风味,其个头巨大、芋肉呈奶白色、质松软者品质上等。相传刘墉在广西当巡抚时,广西每年都进贡“荔浦芋”给皇帝享用,因芋头沉重兼路途遥远,浪费民脂民膏甚巨。传说刘墉为避免劳民伤财,将貌似芋头、质粗、味劣的山薯给乾隆食用。乾隆吃了果然倒尽胃口,马上免掉荔浦芋的进贡。但刘墉的政敌和珅得知,特地找来正宗荔浦芋呈现给皇帝,乾隆一食,醒悟到自己受到刘墉愚弄,震怒之下,将刘墉官降五品。

芋头还有一称呼为“芋艿”。相传明朝年间,戚继光抗倭大胜,中秋却受倭寇偷袭,被断粮草。在众将士饥寒交迫之际,偶发现野芋,其饱腹感强,全体将士在饱餐之后,士气大振,一举击溃倭寇,顺利突围。后来,世人将这种食物称为“芋艿”,谐音“遇难”,借此来纪念那次战役中牺牲的将士。

关于“芋头味”的来源,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薯蓣科薯蓣属的“参薯”,这种植物的块茎正是紫色,而且带有特殊的香草气味,单吃的话有一股清甜味。最开始,人们用参薯制作冰淇淋、蛋糕等各种甜点,由于参薯有漂亮的紫色,加上乳制品后会变成奶紫色,而且气味馥郁,清甜可口,久而久之便成了经典口味,这就是“香芋味”的源头。虽然参薯不是芋头一类,但它的亲戚是山药,所以归为薯蓣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