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肉的风俗是怎么来的
腊肉的风俗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,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。在周朝,腊祭是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动,上至帝王官宦之家,下至寻常百姓之家,在年底这一天都要举行一次“岁终之祭”,这个祭祀的名称就叫“腊”。古籍《玉烛宝典》中提到“腊,一岁之大祭”,《荆楚岁时记》中“孔子所以预于腊宾,一岁之中盛于此节”,《独断》中也提到“腊者,岁终大祭”。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,“腊祭”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,也是空前盛大的。
在《诗经》中也有提到有个叫豳地的地方,这个地方的老百姓每到冬季就会酿造美酒,生起烟火驱赶鼠蚁,清扫垃圾准备“腊祭”。到了“腊祭”那一天就会用酿造好的美酒来宴请宾客,还要宰杀羔羊,登上高高的公堂之地,举起精美的牛角酒杯,高呼万寿无疆。根据《风俗通》记载:“腊者,猎也。”从此可以看出,“腊祭”就是大家打猎,然后用打来的野兽或家禽进行祭祀祖先和诸神。
到了今天,虽然没有围猎行动,但人们还是习惯到了腊月杀“年猪”或者牛羊肉来腌制,被称为“腊肉”,这也是腊肉的由来。
综上所述,腊肉的风俗起源于周代的腊祭活动,人们通过腌制和熏烤的方式将肉类保存起来,以便在祭祀和春节期间食用。这种习俗逐渐流传下来,成为了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