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医书中描述苦瓜句子

古医书中对苦瓜的描述如下:
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

苦瓜原出南番,今闽、广皆种之。五月下子,生苗引蔓,茎叶卷须,并如葡萄……青色,皮上痱如癞及荔枝壳状,熟则黄色自裂,内有红瓤裹子。瓤味甘可食。因为表面疙里疙瘩的,像个癞蛤蟆,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癞瓜。还有的地方管苦瓜叫做凉瓜,就是因为它吃进去以后清热祛火,带给人清凉之气。苦瓜味道偏苦,性质偏寒。最初只用作观赏,后来作为食用。

清代王孟英《随息居饮食谱》

苦瓜清则苦寒;涤热,明目,清心。可酱可腌。中寒者(寒底)勿食。熟则色赤,味甘性平,养血滋肝,润脾补肾。就是说瓜熟色赤,苦味减,寒性降低,滋养作用显出,与末熟时相对而言,以清为补之。其实吃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,更取其清热消暑功效。

《救荒本草》

苦瓜(释名:锦荔枝、癞葡萄)。时珍曰:苦以味名。瓜及荔枝、葡萄,皆以实及茎、叶相似得名。集解:周定王曰:锦荔枝即癞葡萄,蔓延草木。茎长七、八尺,茎有毛涩。叶似野葡萄,而花又开黄花。实大如鸡子,有皱纹,似荔枝。时珍曰:苦瓜原出南番,今闽、广皆种之。五月下子,生苗引蔓,茎叶卷须,并如葡萄而小。七、八月开小黄花,五瓣如碗形。

《滇南本草》

苦瓜用于清暑涤热,明目,解毒。治热病烦渴引饮,中暑,痢疾,赤眼疼痛,痈肿丹毒,恶疮。苦瓜味苦,性寒平。入心、脾、肺三经。除邪热,解劳乏,清心明目。泻六经实火,清暑益气,止烦渴。丛本卷下。

这些描述详细阐述了苦瓜的形态、性味、功效及用途,表明苦瓜在古医书中被认为具有清热祛火、明目解毒等多种药用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