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,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,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。近年来,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,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中。然而,机制砂的含泥量对其性能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。本文旨在探究机制砂的含泥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,为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。

一、引言

机制砂是采用机械方法生产的砂,与天然砂相比,具有颗粒级配均匀、杂质含量少、资源丰富等优点。然而,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,由于原料、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,其含泥量往往较高。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,进而影响建筑物的质量。因此,研究机制砂的含泥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。

二、实验方法

1. 实验材料:选用不同含泥量的机制砂、水泥、水、细骨料和化学外加剂。

2. 实验设备:混凝土搅拌机、电子秤、水泥胶砂流动度仪、坍落度仪等。

3. 实验方法:按照GB/T 50080-2016《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》进行实验。

(1)制备混凝土试件:将水泥、机制砂、细骨料、水、化学外加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,搅拌均匀后,浇筑成标准试件。

(2)测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:分别测定不同含泥量机制砂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水泥胶砂流动度。

(3)测定混凝土力学性能:测定不同含泥量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、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。

三、实验结果与分析

1.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

(1)坍落度:随着机制砂含泥量的增加,混凝土坍落度逐渐减小。当含泥量超过5%时,坍落度降低明显。

(2)水泥胶砂流动度:随着机制砂含泥量的增加,水泥胶砂流动度逐渐减小。当含泥量超过3%时,流动度降低明显。

2. 混凝土力学性能

(1)抗压强度:随着机制砂含泥量的增加,混凝土抗压强度逐渐降低。当含泥量超过5%时,抗压强度降低明显。

(2)抗折强度:随着机制砂含泥量的增加,混凝土抗折强度逐渐降低。当含泥量超过5%时,抗折强度降低明显。

(3)弹性模量:随着机制砂含泥量的增加,混凝土弹性模量逐渐降低。当含泥量超过5%时,弹性模量降低明显。

四、结论

1. 机制砂的含泥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有显著影响,含泥量越高,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越差。

2. 在实际工程中,应严格控制机制砂的含泥量,确保混凝土的质量。

3. 当机制砂的含泥量超过5%时,应考虑采用其他措施,如提高水泥用量、添加减水剂等,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。

五、建议

1. 优化机制砂生产工艺,降低含泥量。

2. 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,根据机制砂的含泥量调整配合比,确保混凝土的质量。

3. 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监管,确保混凝土的质量。

4. 深入研究机制砂的含泥量对混凝土长期性能的影响,为混凝土的长期性能提供理论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