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有何历史?
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,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质量。在机制砂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,含水率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。本文将探讨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的历史演变,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。
一、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的早期阶段
- 初创阶段(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)
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,我国机制砂的生产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。这一时期,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的限制,对机制砂含水率的要求并不严格。当时的标准主要参照天然砂的含水率,一般要求在5%至10%之间。
- 发展阶段(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)
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,混凝土用量逐年增加,对机制砂的需求也日益增长。这一时期,我国开始重视机制砂的质量问题,对含水率的要求逐渐提高。1989年,我国发布了《混凝土用砂》国家标准(GB/T 14684-1989),将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调整为3%至7%。
二、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的演变
- 2000年后的调整
进入21世纪,我国对机制砂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。2006年,我国发布了《混凝土用砂》新标准(GB/T 14684-2001),将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调整为2%至5%。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:
(1)提高混凝土质量:降低机制砂含水率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,从而提高工程质量。
(2)节约水资源:降低机制砂含水率可以减少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。
(3)环保要求:降低机制砂含水率有利于减少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。
- 2010年后的新标准
2010年,我国发布了《混凝土用砂》新标准(GB/T 14684-2011),将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调整为1%至3%。这一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:
(1)提高混凝土质量:进一步降低机制砂含水率,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。
(2)提高生产效率:降低机制砂含水率可以减少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搅拌时间,提高生产效率。
(3)降低生产成本:降低机制砂含水率可以减少水资源消耗,降低生产成本。
三、影响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的因素
- 环境因素
(1)气候: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机制砂含水率有较大影响。例如,南方地区雨量充沛,机制砂含水率较高;北方地区干燥,机制砂含水率较低。
(2)湿度:生产过程中,湿度也会对机制砂含水率产生影响。例如,生产设备、运输工具等都会对机制砂含水率产生影响。
- 生产工艺
(1)破碎工艺:破碎过程中,破碎机的性能、破碎腔的设计等因素都会对机制砂含水率产生影响。
(2)筛分工艺:筛分过程中,筛网孔径、振动强度等因素都会对机制砂含水率产生影响。
- 储存条件
(1)场地:储存场地的大小、通风条件、排水条件等因素都会对机制砂含水率产生影响。
(2)时间:储存时间越长,机制砂含水率越高。
四、结论
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的历史演变表明,我国对机制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,未来机制砂含水率标准范围有望进一步降低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,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、生产工艺和储存条件等因素,确保机制砂质量满足工程需求。
猜你喜欢:选矿优化控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