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日益增长。在寒冷地区,工程项目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,其中抗冻性能是关键因素之一。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,因其具有资源丰富、成本低廉、性能优良等特点,在寒冷地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。本文针对研究机制砂在寒冷地区工程中的抗冻性能表现,从试验方法、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。

一、试验方法

1. 试验材料

本次试验采用机制砂、水泥、水等原材料,其中机制砂分为细度模数为2.6和3.0两种,水泥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。

2. 试验方法

(1)制备试件:按照设计配合比,将机制砂、水泥和水混合均匀,制备成100mm×100mm×100mm的立方体试件。

(2)养护:将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(温度20±2℃,相对湿度≥95%)养护28天。

(3)冻融循环试验:将养护好的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,冻融循环次数分别为0次、5次、10次、15次、20次、25次、30次。

(4)抗冻性能检测:采用浸水法测定试件的抗冻性能,测定试件的抗压强度、动弹性模量和耐久性等指标。

二、结果分析

1. 抗压强度

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,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,两种机制砂试件的抗压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。其中,细度模数为2.6的机制砂试件在冻融循环20次后,抗压强度降低至原强度的70%左右;细度模数为3.0的机制砂试件在冻融循环30次后,抗压强度降低至原强度的60%左右。

2. 动弹性模量

动弹性模量是反映材料抗冻性能的重要指标。试验结果表明,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,两种机制砂试件的动弹性模量均呈下降趋势。其中,细度模数为2.6的机制砂试件在冻融循环20次后,动弹性模量降低至原模量的70%左右;细度模数为3.0的机制砂试件在冻融循环30次后,动弹性模量降低至原模量的60%左右。

3. 耐久性

耐久性是衡量材料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。试验结果表明,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,两种机制砂试件的耐久性均有所下降。其中,细度模数为2.6的机制砂试件在冻融循环20次后,耐久性降低至原耐久性的70%左右;细度模数为3.0的机制砂试件在冻融循环30次后,耐久性降低至原耐久性的60%左右。

三、对策建议

1. 优化配合比

在寒冷地区工程中,应选择合适的机制砂细度模数,并优化水泥、水等原材料配合比,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。

2. 选用优质原材料

选用优质水泥和机制砂,降低混凝土中的有害物质含量,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。

3. 加强养护

在寒冷地区工程中,应加强混凝土的养护,确保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充分硬化,提高其抗冻性能。

4. 采取防冻措施

在寒冷地区工程中,可采取加热、保温等防冻措施,降低混凝土冻融循环次数,延长使用寿命。

总之,机制砂在寒冷地区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。通过对机制砂抗冻性能的研究,为寒冷地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,有助于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。